印刷百科
PRINTING KNOWLEDGE
  将文字、图画、照片等原稿经制版、施墨、加压等工序,使油墨转移 到纸张、织品、皮革等材料表面上,批量复制原稿内容的技术。称之为印 刷。印刷有多种形式分为:传统胶印,丝网印刷,数码印刷等
印刷百科

现代与传统的碰撞——小议数码印刷与凸印在标签市场的比拼

2012-03-288  阅读:896

  数码印刷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平台之上。从一位传统印刷人士对数码印刷的理解来看,数码印刷起源于计算机外设的打印平台,发展到喷绘,发展到印刷,而且一下子从印刷的两大领域—出版印刷与包装印刷同时起步,在印刷业攻城掠地,迅速成长为一支令传统印刷业不可小觑的力量。数码印刷借助于网络技术,借助于计算机云技术,它的降低成本之路,一定是通过面的扩张来扩展市场,从而降低营运成本、管理成本。
  在标签领域,数码印刷同传统印刷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印刷成本(短单成本)、印刷质量(标签色差)、印刷过程的换单时间、印刷油墨同承印材料的匹配,以及任何一项新技术必然要遇到的投资成本与回收期的比拼。对一项以后必然对印刷界起着革命性作用的新技术、新工艺而言,虽然数码印刷今后的竞争获胜点一定是通过面的扩张来降低成本,但在竞争初期也不得不正视自己的不足,做到及时改善,避免自己的用户长时期做“小白鼠”而丧失信心。作为传统印刷的一方,例如在标签印刷行业一直以低成本为特点的凸印,如何使自己在传统优势方面保持的时间更长一些?如何在今后的竞争中被数码印刷所包容,而不是取代?这些问题也必须认真反思、改善并提高,借一句当下时髦的语言来表述就是“达到与时俱进”。

  印刷成本
  数码印刷刚登上印刷“舞台”时,4000米被认为是数码印刷与传统印刷(凸印与柔印)在成本上的一个分界线。对这个结论,笔者没有仔细验证过,但细想一下,还是蛮有疑惑的。数码印刷的特点是没有印版,因此印刷成本中没有版费。数码印刷大多采用喷墨方式,据笔者所知,喷头作为易耗品,目前还需要进口,且价格不菲。喷墨印刷的油墨俗称墨水,可分为溶剂型、水性、UV型等。油墨的粒径、表面张力、干燥速度、在非吸收性材料上的附着力—对数码印刷来说,在进行市场扩张前这些都是必须要解决的课题。可见数码印刷在版费上的优势同其在油墨上的劣势相比,估计是要抵冲的。标签印刷企业一般自制凸版,同样是感光树脂版,自制凸版比国内柔印企业向专业制版公司购买印版的成本要低得多。而且标签印刷机的门幅都不宽,耗版量不大,所以印版成本并不会很高。凸印油墨不贵,在纸张上印刷,可以用最普通的油性油墨;在薄膜等非吸收性材料上印刷,可以用UV油墨。同为UV油墨,凸印UV油墨比柔印UV油墨便宜不少。
  再来看新印件的调机损耗。由于纸路的关系,凸印从套准到墨色的确认需要消耗不少承印材料,这笔损失很可观。但数码印刷也不能做到一点调机损耗没有,即便数码印刷连线附加其他功能,承印材料的损耗也是不可免的。目前,对于只有几百米长的短单凸印也可以接,也有利润,说明4000米长度的界限同市场现状已经有不小的差距。

  印刷色差
  凸印在标签印刷上的最大缺陷是印刷色差控制。凸印的墨量由墨斗间隙调节,初始印刷时的墨量同油墨耗用一段时间后的墨量会有所变化,因此需要经验丰富且责任心强的一线操作人员及时调整。常规检验凸印质量的一个有效办法是将两卷产品在相同部位取样,用刀切开、上下拼接,用肉眼比对就可以发现问题所在。而对于喷墨印刷机而言,当储墨罐中的油墨容量不同时,喷出的油墨量也会有差异。这个问题之所以以前一直不为人们所注意,是因为数码印刷行业中的从业者都比较年轻,而且数码标签的印量都不大,短时间里问题不易被发现。但依据目前喷墨印刷机的特点,订单一旦延长,数码印刷同样也会遇到类似凸印的印刷色差控制问题。

  印刷换单时间的比较
  印刷过程的换单时间,作为传统印刷的凸印是无法与数码印刷比拟的。2010年,笔者曾观看过美国麦安迪P5、P7柔印机同数码印刷机比拼换单速度的演示。麦安迪柔印机的印刷单元结构是版辊置于最上方,易于换版,现场演示时采用了大、中、小三种不同印刷长度的版辊,换单时无须更换油墨,只要换几根版辊就可以了。当版辊周长与网纹辊周长相仿或大于网纹辊周长时,麦安迪的方案是可行的,但关键是换上了直径小于网纹辊直径的小版辊时,就会存在柔印鬼影的隐患。这种结果,估计对会制造机器,但对柔印工艺与油墨知之不多的麦安迪工作人员是始料未及的。笔者对这个演示的结论可能出乎演示主持者的初衷之外,对数码印刷换单的快捷、简单、安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若将数码印刷与在换单速度方面原本就略低于柔印的凸印相比,凸印更是不占优势。当然也有例外,如果将数码印刷同传统印刷的某些特殊整饰工艺结合在一起,纸路很长,这时的换单速度估计也快不了。

  印刷油墨同承印材料的匹配
  油墨问题是数码印刷的软肋,一是价格高,二是性能尚有欠缺。喷墨印刷所用油墨的粒径不能过大,否则易堵塞喷头。油墨的表面张力不能过高,过高则墨滴收缩,易堵塞喷头;但表面张力又不能过低,否则油墨易四射发散,影响“网点”的完整性,影响印刷的还原特性。喷墨印刷的油墨问题直接影响到它的推广:在一般纸张上应用的油墨无法直接应用到高光镜面铜版纸上,需要先作预涂处理;可以在镜面铜版纸上应用的油墨不能用在薄膜等非吸收性材料上;可以在薄膜上应用的油墨,还要区分乳白薄膜还是透明薄膜,两者所用油墨也不同。笔者曾在2011年上海国际瓦楞展上看到数码印刷瓦楞纸板的演示,图像印刷得不错,采用调频网结构、套准精度高,但油墨的耐抗性差,印刷品不耐磨。与传统柔印瓦楞纸板相比,柔印水墨由不可逆的水性乳液为墨膜支撑,并添加了分子量较低、容易在墨膜表面析出的蜡作为耐磨助剂。但这些材料的粒径较粗,若添加到喷墨印刷油墨中,喷头堵塞的概率将大大提高。用数码印刷工艺印刷瓦楞纸板不是不能做,主要问题在于印刷成本与墨膜的耐抗性。如果仅从IT的方式来推广包装印刷行业的数码印刷,可能在对市场了解的深度方面尚有欠缺。数码印刷在油墨的问题上还有很多路要走,如提高油墨的性能、降低成本等,从某种意义上说,油墨将制约该印刷工艺的推广。

  投资成本与回收期的比较
  在投资成本与投资回收期的问题上,数码印刷同凸印是无法比的。因为前者是新生事物,处于技术上升期,成本必然要高。后者是多年的成熟产品,在欧美地区和国家已处于下降通道。针对目前国内市场的供求特点,数码印刷仍处于劣势。即便在数码印刷相对发达的欧美地区和国家,情况也不是很乐观。笔者曾在2010年参观过美国的一家标签印刷企业,其11台麦安迪柔印机、1台赛康数码印刷机的配置已很能说明问题。

  数码印刷与传统印刷的技术匹配与改进
  诚然,数码印刷在标签可变信息印刷方面的优势是其他工艺所不及的,但若在标签行业全面取代其他工艺,从目前技术、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是不现实的。数码印刷正面临同其他印刷工艺匹配和补充的问题,一个很重要的技术,即数码印刷的调频网点技术如何适应传统印刷普遍采用的调幅网点技术。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数码印刷软件,一般可以配置包括调频网与调幅网结构的软件包,供用户选择使用,这与数码印刷展露头角时只能输出调频网点、不能输出调幅网点相比,已前进了非常可喜的一大步。十多年前笔者从事柔印研究和推广工作,数码打样(这在当时应该算是数码印刷的先驱吧?)时经常碰到的问题就是调频网点的样张非常漂亮,终端用户愿意在数码样张上签样,而实际印刷时必须使用调幅网点,印刷样张跟不上打样样张,终端用户不认可。为此笔者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向终端用户解释其中之缘由。好在2002~2003年数码打样有了很大飞跃,可以采用调幅网点输出文件,只是仔细看还有一点不像。现在的数码印刷建立在数码打样的基础之上,这些技术是不成问题的。
  为了让调幅网点的数码打样同柔印相匹配,笔者当年采取的方法是将柔印的印刷还原曲线与印前打样曲线预先调整到打样中,打样样张预先将这两种曲线组合,印刷时跟样只要按标准化去做,十有八九都会比较像。数码印刷要解决同传统印刷的配合问题,不是传统印刷去跟数码印刷,而是数码印刷去凑传统印刷,这其中之理由就是数码印刷完全可以利用自己在IT方面的优势而改善,而传统印刷,尤其是凸印,确实已经竭尽全力了。笔者比较过两张在不同软件平台支撑下的数码样张,均采用调幅网点。第一张数码样张使用多色微小墨点模拟一个圆形网点,第二张数码样张看上去输出的就是一个个圆形网点。同传统印刷样张比较,第一张数码样张细腻有余、质感不足,有点胶印水墨平衡没有掌握好、网点发虚的感觉,模拟胶印还有点像,若模拟柔印和凸印就相去太远了;第二张数码样张的高光小网点有些像新型的HD柔印网点,但暗调区域采用了模拟链形网点,仔细看就觉得不像了。
  数码印刷与传统印刷的网点像与不像,其实在标签市场的作用很大。对于新设计与新品种而言,我们希望用数码印刷去应对,反应快、成本低。但成熟的设计与品种,尤其是那些已经打开市场的产品,其后续订单我们希望用传统印刷去解决,质量稳定、成本低。对于标签市场,不管采用何种印刷方式,成本都是不可不考虑的重要课题。因此,我们对数码印刷的一个很重要的考量指标将是与传统印刷像不像的问题,能否与传统印刷对接的问题。对数码印刷的要求,印刷精细度将不一定是考核指标,如果能与柔印与凸印等传统工艺相像,即使粗犷些又何妨?
  其实凸印也在改善自己的工艺。凸印不存在柔印网纹辊上墨对网纹辊线数限制的问题,因此,很早以前凸印的印版就可以达到175线/英寸,以改善层次。但由于凸印固有的压印结构,凸印的圆形网点扩张很大,同柔印相同的圆形网点相比,凸印的圆形网点中间有一个深点,四周有一个墨环,或者中间是一个网点,四周有一个墨环。在凸印的圆形网点中,你很难找到一个干干净净的圆形,四周总不可避免地有一个圈,这几乎成了辨别柔印与凸印的最大区别。柔印只要控制好上墨压力与印刷压力就可以印微缩文字,但凸印很难,微缩文字容易糊掉,不过改善过的凸印工艺已可以印刷微缩文字了,这其中的关键技术就是对凸印缓冲层的理解。
  凸印没有像柔印那样用双面胶的泡绵层作为滚筒运转中精度误差的缓冲,凸印所用的双面胶没有泡绵,仅仅作为黏合剂而存在。因此,凸印的转印机构中,凸版与压印滚筒外层厚度为8~12mm的厚橡胶层,谁来承担缓冲就成了十分纠结的问题。凸印工艺现在给我们的感觉,凸版常常成了“倒霉”的缓冲层,造成圆形网点“变异”,其实这正是凸版承担了本不愿意承担的必然后果。如果换一种思路,将压印滚筒外层的橡胶层作为缓冲,凸版能否避免变形的后果?非常可喜的是,凸印的工艺人员已经在考虑这些基本转印原理问题,不再满足凸印的“印刷成本比较低,同时印刷质量也比较低”的特点。笔者相信,只要坚持这种不断探索、不断改善的理念,利用凸印的低成本,凸印完全可以将其在传统印刷方面的优势保持得更长久些,同数码印刷的竞争也会更激烈些。只要凸印继续存在,凸印的印刷质量继续提高,凸印的成本继续保持低位,就能对正在开拓标签市场的数码印刷构成威胁,促使数码印刷从高位成本往下走,促使数码印刷尽早解决油墨与承印材料问题,这将有利于标签市场,有利于终端用户。


作品展示更多>>
我要印刷  X
在线客服
  • 印刷客服:
  • 设计客服:
  • 报价客服: